曹丕一生唯一一次学驴叫,发生在王粲的葬礼上,成为历史上的一幕“闹剧”。群臣们纷纷模仿驴叫,为王粲送行。曹丕为何会让群臣一起学驴叫呢?要探寻其中的原因,我们必须回溯到王粲的生平。
王粲,建安七子的其中一员,是魏晋时期一位卓有才华的文人。曾经有一位名叫蔡邕的老者,当听到王粲的到来时,竟然倒履相迎,足见王粲的才名。然而,尽管如此,他在早年间并未受到重用。17岁时,王粲离开家乡,投奔刘表。因为外貌平平,且性格内敛,他一直未能展现自己的才华。直到后来,袁绍的两个儿子,袁谭与袁尚为争夺权力而发生冲突,刘表为此想写一封劝和信,而这封信恰恰是王粲所写的。自此,他开始逐步为世人所知,并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。之后,曹操攻占荆州,将王粲招至曹魏,王粲也因此正式归属曹魏。
展开剩余75%进入曹魏后,王粲得到了曹操的器重。曹操不仅曾因许攸的到来而倒履相迎,也曾表达过“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”的宏大志向。对于王粲、陈群等贤士,曹操的态度也非常尊敬。正是这样,王粲与曹丕、曹植等曹魏的核心人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彼此之间,经常通过诗文互相往来,成为知己。然而,命运不公,王粲年仅41岁便早逝。
曹丕亲自前往王粲的葬礼,站在王粲的墓前,他对群臣说道:“王粲一生最喜驴叫,我们不妨模仿他,学一声驴叫,为他送行。”于是,曹丕带领群臣一同模仿驴叫,以此为王粲送行。这一幕的背后,不仅体现了曹丕对王粲的敬重,还表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的独特风骨。王粲好驴鸣,曹丕以这种方式为他送行,传达了对王粲作为贤才的追思与敬意。
事实上,喜爱驴叫的,不仅仅是王粲一人,王济也是如此。王济是另一位魏晋时期的名士,他不仅学识渊博,而且秉性刚正。孙楚作为王济的朋友,素来敬重他。王济去世后,所有的名士都去吊唁,唯有孙楚迟迟未到。到达后,孙楚默默地站在灵床前,突然大声痛哭,并对着王济的遗体说:“你生前最爱听我学驴叫,如今,我就学驴叫为你送行。”他模仿驴鸣的声音极为逼真,宾客们听后哄堂大笑。孙楚见状,愤怒地说:“天公真是不公,竟让王济这样一位高士去世,却让你们这些庸人继续活着。”这一幕深刻地反映了魏晋名士的非凡风采,也揭示了那个时代士人的特立独行。
这些历史事件的记录,主要出自《世说新语》,书中对魏晋名士的风采进行了生动的描绘。魏晋时期的士人,往往不拘泥于传统礼仪和外在的约束,展现出一种自由与洒脱。他们的葬礼往往富有独特性,有的以驴鸣送葬,有的以哭声送葬,还有的则以琴声寄托哀思。这些不同的送葬方式,反映了当时文人独特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考。
学驴叫的习俗,也与魏晋士人的养生理念息息相关。魏晋时期的名士普遍重视养生,他们喜欢通过歌唱、啸鸣等方式调节身心,其中包括模仿各种自然声音,如鸟鸣、虎啸、蝉鸣、鸾凤之声,甚至是驴鸣。特别是驴鸣,因其发声响亮、清晰,且富有韵律,成为许多魏晋名士钟爱的声音。驴在那个时代并不像今天那样作为常见的家畜,它在西汉时期较为稀缺,曾是外地进口的珍贵动物。正因为如此,驴鸣被视为一种较为高雅的象征,成为文人雅士们用来养性、修身的方式之一。
除却学驴叫这一特殊的送葬仪式,魏晋时期的葬礼形式也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风格。例如,美貌与才华并重的卫玠,他的葬礼上,谢鲲痛哭,王导也为之叹息,表示应该为卫玠举办第二次祭礼。除此之外,还有顾荣的葬礼,他生前酷爱弹琴,去世后,家人将他的琴放在灵座上以示怀念。张翰前来吊唁时,没有按照习俗行礼,而是直接取过琴为顾荣奏乐:“顾荣啊,若你还在世,是否还能听这些曲子?”这番话说完,他痛哭失声。魏晋名士们的葬礼,不论是琴声、驴鸣,还是哭声,都带着他们个性化的表达方式,这些形式的多样性正是魏晋风雅的重要体现。
总的来说,魏晋时期的士人,以其独特的风采和不同寻常的葬礼方式,成为历史中的亮点。曹丕模仿驴鸣送王粲的葬礼,不仅展示了他对贤才的崇敬,更反映了魏晋名士风骨与生活态度的独特魅力。这些充满个性的风俗和习惯,也成为了魏晋时代文人文化的一部分,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。
发布于:天津市粤有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